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铁家垣的旭旺养殖专业合作社,这里一间间圈舍整齐排列,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生猪悠闲进食,满眼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养殖合作社的主人铁生福看着这些即将出栏的育肥生猪告诉记者,2020年已经出栏生猪800余头,眼前的这300多头生猪将在年底前全部出栏。
铁生福于2008年注册成立了民和县旭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政府养殖扶持政策支持下累计投资70万元建成30多个棚圈,购进120头母猪,自己养殖60头,带动11户合作社成员养殖60头,积极走规模化养殖道路。
2010年,铁生福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问题。在当年新成立了民和县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对生态环保政策开始收紧。铁生福似乎也从中觉察到了这一新的政策导向,便开始把建在隆治河谷的养殖场向远离河道的铁家垣搬迁。
2017年以来,环保政策越来越严,对养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谷附近也被划出了禁养区。而铁生福的原养殖场恰恰在禁养区划定的“红线”内。
由于对生态环保政策的先见之明,禁养区的划定对铁生福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并未造成影响。目前,铁生福在铁家垣已建成了4500平方米的养殖场,隆治河谷的养殖场已经完成搬迁弃用。据铁生福介绍,现在铁家垣的养殖棚圈可容纳2000头生猪,目前猪舍存栏达1100头。
“现在育肥生猪毛重达到110公斤左右就可以出栏,按照眼下每公斤30余元的市价,每头猪至少可收入3300多元。”铁生福给记者算了一笔养殖经济账,他说,2019年全年出栏生猪800余头,可以实现纯收入104万元。
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铁生福的养猪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后,铁生福在100万元的复工复产财政补贴资金扶持下,自筹200多万元,购进了自动上料线、自动消毒设备、母猪产床、保温床、猪舍供暖设备等,还修建了母猪产房、消毒室等基础设施,对现有养殖场进行改造升级,加速了生猪复产增养。
据铁生福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初,他的养殖场已出栏生猪800余头,到春节前预计还能出栏近500头。“再过2个月,这个棚圈里300多头生猪毛重能达到110公斤左右,就可以出栏了。”铁生福指着眼前猪舍里的育肥猪对记者说。
铁生福的生猪养殖合作社不仅让他走出了一条致富路,还吸纳村里4名乡亲来养殖场打工鼓了腰包。铁家村村民赵常连夫妇便是受益者之一。
据铁生福介绍,赵常连夫妇责任心强,不怕脏、能吃苦,现在赵常连被聘任为合作社的生产厂长,赵常连的妻子魏桂莲在养猪场做厨师,夫妻俩一年下来也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铁生福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发挥减贫带贫作用,助力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铁生福告诉记者,他的养猪场需要大量饲料,从2018年开始就近收购玉米饲料期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玉米饲料每公斤多支付0.1元。从2019年9月30日开始,以托养方式,与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每户5头生猪的托养合同关系,每年向被托养贫困户支付5000元的收益金。
铁生福告诉记者,合作社与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猪托养合同截止期为2021年的9月30日,届时,有意愿的农户将继续延续生猪托养合作关系,不愿意再接续托养的农户,每户可按5头猪标准退还被托养农户,解除托养关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只有产业振兴了,农民才有活可干、有钱可挣,奔小康才会有底气。
铁生福表示,他的生猪养殖从起初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化养殖,离不开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后他要抢抓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感恩奋进,勤劳打拼,着力在扩规模、提效益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生猪复产增养,力争能繁母猪饲养量达到260头、年繁育仔猪量达到5000头。